目前,很多中小企业因为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因素,导致ERP项目实施效果不佳,甚至导致项目失败。ERP系统发展到现今,为什么还有很多的中小企业上了ERP项目效果不明显,甚至以失败告终呢?杭州顺景ERP和大家分享下具体的原因。
1. 没有彻底摆脱手工作业的坏习惯。
比如一家生产模式的企业,在订单管理上应该是比较容易的。但事实上,情况并非如此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订单紧急,难以处理。该企业接受客户的订单,一个订单中有十个产品,其中九个是旧产品,一个是新产品。因为新产品需要确认价格,建立产品编号信息,建立物料清单等等,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。然而,这个订单相当紧急。由于无法及时建立产品编号信息,因此无法及时下发此销售订单。在这种情况下,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没有销售订单就手工制作生产订单和采购订单。这种操作习惯是他们手工作业遗留下来的坏习惯。事实上,在这种情况下,在系统中更容易处理。只需在系统中将这个订单分成两个订单。但是他们习惯了以前的手工处理方式,所以在ERP系统中仍然使用以前不合理的方法。订单式制造企业中,如果在没有销售订单的情况下安排生产或采购,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连锁反应,比如后期不能按照销售订单跟踪订单执行情况等等。当然,这些不良反应也存在于这家企业。
2.权限设计的比较混乱。
在人工处理阶段,人为治理现象较为严重,最突出的反应是权限管理混乱。例如,手动下采购订单时,采购员自己检查自己的采购订单;或者仓库人员,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决定订单超领数量的处理等等。因为在实际管理中,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;当这些问题在ERP项目中需要被治理时,企业往往需要有效的流程再造来完成。然而,这恰恰是企业所忌讳的。企业在实施EPR项目的过程中,往往希望在权限上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“改进”来解决,尽量不要影响现有的利益分配。但这种“改良”模式是治标不治本,无法从根本上控制作业的相关缺陷。换句话说,从“人治”到“法治”的转变无法从根本上实现。
3.没有根据ERP系统的特性来改善作业方式。
比如进货检验,还是走“先入库、后检验”的处理方式。当企业订单比较急的时候,某些人员就不会管这原材料有没有检验过,直接拿材料去生产,这对质量有很大的影响。在产品质量越来越重要的今天,企业对于“原材料质量合格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事实上,在一个ERP系统中,你可以做到这一点。比如一家家电企业在设计流程时,在仓库设计中,模拟出一个“等待检测仓库”。如果来料不能及时检验,供应商应先将原材料记录到“待检仓库”。该仓库的原材料不能通过领料单直接接收。质量部门检查出来后,这个仓库里的材料被转移到“原材料”仓库。与“无负库存出库”的功能相结合,可以确保生产线上的物料得到检验,至少是在已经检验过的系统中。这样的话,对于提高产品质量,有很大的帮助。
企业在ERP项目上线后,很多问题看起来好像是解决了,但是,其实是治标不治本。一些问题都暂时被掩盖了。当问题出来时,由于ERP流程作业具有一些连锁反应;反而造成的后果会比手工作业要大的多。所以在ERP项目的实施过程中,不能够治标不治本。
来源:网络(侵删)
图片来源:网络(侵删)